logo

  • 联系我们
  • APP
  • 简体中文

“集度”变“极越”,百度还造车吗?

8月14日,据吉利控股消息,其与百度联手打造的“汽车机器人战略合作项目”迎来重要进展,旗下全新汽车机器人品牌“极越”正式发布。就在百度与吉利推出极越之际,有媒体爆出百度与比亚迪的合作出现“破裂”。

8月14日,据吉利控股的微信公众号消息,由吉利控股集团、百度集团联手打造的“汽车机器人战略合作项目”迎来重要进展,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全新汽车机器人品牌“极越”正式发布

官方称,“极越”品牌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汽车机器人战略合作项目”向高端智能汽车量产迈出实质性一步。“极越”品牌旗下首款车型正式命名为“极越01”。

吉利控股,极越

吉利控股方面表示,极越品牌是植根于吉利控股集团与百度集团多年深度协同合作,并作为双方“汽车机器人战略合作项目”的再升级。

吉利控股将基于其全球领先的SEA浩瀚架构,发挥其在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竞争优势,深度融合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负责生产制造智能化领先的汽车机器人。

百度集团将继续以最领先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文心一言等AI技术能力,全面赋能极越

         

百度“集度”变吉利“极越”

          

极越的出现,也让另一个品牌——集度走进大众的视野。

2021年2月,集度汽车由百度和吉利合资成立,百度持股55%,吉利持股45%。集度此后一直作为百度旗下新一代智能汽车品牌出现在大众视野。2022年1月,集度完成了近4亿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百度和吉利控股。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曾表示,集度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将领先特斯拉一代。集度被认为是李彦宏的“造车梦”。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翻转。

公开信息显示,极越品牌的公司主体是今年8月9日新成立的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由吉利持股65%,百度持股35%。原先是百度主导的“集度”,现在变成了吉利控股主导的“极越”。原集度汽车官网,也已经更名为极越汽车机器人,页面仅显示“您的汽车机器人正在赶来的路上……”。

集度汽车,极越汽车

在造车上,百度从“领导方”退居成“技术提供方”,外界普遍认为,是与百度的公司战略转变有关。自从ChatGPT的横空出世后,百度的注意力开始往AI大模型倾斜

作为中国国内首个发布的AI大模型,百度的文心一言经过多次迭代,目前性能已经获得大幅提升。6月底,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针对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文工业领域的知识问答能力进行系统性评测。结果显示,百度文心一言表现超过GPT3.5,综合评价指数在国内排名第一。

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是多次提及AI及大模型,相比之下,集度就有点被公司“冷落”了。

另外,百度在造车方面一直未取到生产资质,也是其致命伤。不过这不仅仅是百度面临的问题,中国有关部门在2017年以后就大幅收紧新能源骑车生产资质的发放。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和零跑汽车等国内初创企业都是通过收购具有生产资质企业来解决生产资质问题。因而,百度和吉利刚开始合作之时,就有人认为是百度为了搭吉利生产资质的“便车”。

根据中国工信部8月14日公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74批),极越位列其中,这意味着极越已经获得生产资质。

现如今,在中国国内车企厮杀之际,百度不再执着于成为“整车生产商”,而是选择了AI、自动驾驶技术等新的赛道,对于百度来说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百度与比亚迪“分手”?传比亚迪放弃百度自动驾驶技术转向自研

         

就在百度与吉利推出极越之际,有媒体爆出百度与比亚迪的合作出现“破裂”。

据报道,比亚迪放弃了为其电动汽车配备百度自动驾驶技术的协议,转向自己内部开发智能汽车软件

百度从2013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2017年推出了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在公共及商业咨询公司Guidehouse发布的自动驾驶公司竞争力榜单报告,在自动驾驶“领导者”阵营中,百度 Apollo、Waymo、Cruise 均实现了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其中百度Apollo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自动驾驶“领导者”阵营,并且是“领导者”行列唯一上榜的中国玩家

百度阿波罗

据百度官网,比亚迪于2018年4月加入百度Apollo开放平台,成为其第100位生态合作伙伴。同年,百度与比亚迪还宣布了新的合作与碰撞,包括百度地图汽车版将覆盖比亚迪全系车型;百度将在自动驾驶方面为比亚迪L3级别智能驾驶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双方计划在未来实现自动驾驶车辆量产。同时,比亚迪的第一批开放版秦 Pro已被百度预定作为百度Apollo的测试车辆进行示范道路测试。百度Apollo也将加入比亚迪的开放生态之中。

2022年2月,有消息传出,比亚迪选择百度为其智能驾驶供应商。百度将向比亚迪提供行泊一体的ANP智驾产品与人机共驾地图,并称不久两家公司将实现合作车型量产。

但是随后,两家公司的合作消息开始沉寂,直到现在出现了“分手”传闻。目前两家公司尚未披露相关消息。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