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卖大战同时,美国亚马逊也在“大战”沃尔玛
分析师称,投资者需关注两个关键指标。
本周,亚马逊Prime Day与沃尔玛Walmart Deals两大促销活动史无前例地在7月8日同步启动,美国两大零售巨头即将正面厮杀。
具体而言,亚马逊首次将Prime Day从48小时延长至96小时(7月8-11日),沃尔玛则针锋相对推出长达六天的促销(7月8-13日),并首次整合全美4600家实体店同步参战——这一全渠道协同规模创下零售业纪录。
亚马逊防守反击
据了解,亚马逊的Prime Day创立自2015年,是亚马逊购物网站全年最为重要的常驻促销节日之一。在2023年的Prime会员日期间,亚马逊Prime会员在全球购买了超过3.75亿件商品,凭借破纪录的销售表现,活动首日成为了亚马逊历史上单日销售最高的一天。
但是,自Prime Day创立以来,尽管平台仍占据美国线上销售超40%份额,但沃尔玛电商去年790亿美元销售额的基数上仍保持20%增长,且在线商品库存在两年内从2亿件飙升至5亿件,数字化投入成效显著——面对数字化赋能的沃尔玛,亚马逊感受到了威胁。
今年6月开始,亚马逊开始试行“促销费用改革”计划,将优惠券收费模式从固定0.6美元/单改为“5美元预付+2.5%销售额分成”,高价商品成本骤增230%。但这一方法并没有收到太好的效果,反被解读为通过费用杠杆倒逼卖家降价,以应对Temu、Shein等低价平台的冲击。
作为反击,2025年,Prime Day自创立以来首次调整日期对标竞品,并延长活动以对抗流量分流。
沃尔玛“稳扎稳打” 发动攻势
沃尔玛凭借全渠道协同优势发起攻势。
作为零售巨头,公司在近几年不断布局物流层面,已经将4600家门店转化为“线上引流+线下提货”枢纽,解决了电商最后一公里成本痛点。这一模式在2025财年第二季度已验证成效:美国同店销售增长4.2%,其中购买频次贡献3.6个百分点,证实全渠道策略有效提升用户黏性。
商业策略方面更为精妙。和亚马逊的封闭生态不同,沃尔玛采取的是开放会员策略——Walmart+会员仅需提前7小时抢购,而促销活动整体向非会员开放,这种策略在经济下行期更易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其供应链本土化优势同样不容忽视:当部分亚马逊第三方卖家因特朗普关税政策退出促销时,沃尔玛宣称三分之二商品产自美国,快速填补了市场缺口,增强了消费者信心。
第三方卖家已开始“站边”
在亚马逊的新费用模式下,售价24美元成为客单价分水岭,低于该价格商品尚能通过冲量摊薄成本,高价商品则被迫寻求替代平台。受此影响,亚马逊最大卖家Pattern正将资源向沃尔玛平台倾斜,其电商副总裁直言“平台竞争改变亚马逊行为,我们从中受益”。
与此同时,TikTok Shop(7月7-19日)、Target(7月6-12日)等玩家借势包夹促销档期,将Prime Week扩展为全行业购物季。Temu甚至从6月28日启动梯度折扣,以长达三周的活动打“时间差”争夺预算有限的消费者。
美国媒体将亚马逊和沃尔玛的战役称为“零售业的盛夏之战”。目前,这场战役已经超越短期销售额竞争,演变为商业模式耐受力的压力测试。
亚马逊延长Prime Day实则是以平台流量为筹码,迫使卖家用利润换曝光——其新利润公式“(折扣售价–促销费用–旺季附加费)×转化率×曝光量”中,每个变量都在蚕食卖家利润空间。沃尔玛则凭借实体资产和国内供应链构筑缓冲带:第二季度其美国电商经营亏损已收窄,物流中心自动化升级将订单流程从12步压缩至5步,降本增效直接转化为价格竞争力。
分析师称,投资者需关注两个关键指标:一是Prime Day期间第三方卖家参与度是否受费用新政抑制,二是沃尔玛门店客流向线上转化的比率——这将决定六天促销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全渠道优势。
截至发稿,亚马逊股价已经逼近52周高点(242.52美元),过去六个月涨幅达46.7%;沃尔玛股价约98.50美元,过去一年回报率52%。
以下是投行对亚马逊和沃尔玛的分析,仅供参考:
亚马逊:
- 高盛(买入评级):目标价255美元,看好AWS增长(Q4同比+19%)及AI资本支出效益。
- 招商证券(增持):目标价270美元,强调自由现金流改善及成本效率。
- 富国银行(持股观望):目标价183美元,担忧短期利润率受限及外汇逆风影响。
沃尔玛:
- 花旗(买入):目标价120美元,认可电商增长(年+25%)及低价策略优势。
- DA Davidson(买入):目标价117美元,预期Q1市场份额扩大及可比销售超预期。
- RBC(跑赢大市):目标价102美元,肯定其抗关税能力及连续53年股息支付纪录。
·原创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