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Insight

  • 联系我们
  • App
  • 中文

专家:随着成本下降,钠离子电池将于2026年进入大规模应用

专家预测,到2026年钠离子将实现商业化,理由是政策支持、标准化以及在安全性、成本和低温性能方面的优势。

据新浪财经报道,在2025年“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业内专家表示,钠离子电池(SIBs)正在从示范项目走向大规模商业化,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将确定其市场立足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洪强调,钠离子电池应注重差异化竞争,而不是直接替代锂离子电池。他指出了它们的明显优势,包括功率输出大、低温性能强、安全性高和成本相对较低。这些功能使它们适合混合动力汽车、不间断电源(UPS)、储能频率调节和铅蓄电池更换等应用。

几位与会者强调,该行业已从2021年锂价格飙升后的“价格颠覆”预期转向价值创造模式。当前的重点是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能源密度以及使产品符合特定市场需求。专家们一致认为,2026年可能标志着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开始,届时商业价值将变得更加明显。

应用和技术开发

钠离子电池越来越被视为锂离子电池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品。虽然它们的能量密度仍然较低,但它们提供更高的离子电导率,更快的充电和放电,以及更好的低温性能。这些特性使它们适合高功率和高电流需求的行业,如商用车,采矿机械,建筑设备,农业机械以及将电池与燃料发动机相结合的混合动力系统。

由于结构稳定性和高电压平台,李景洪推荐磷酸钠结合硬碳阳极作为开发大功率钠电池的关键材料体系。

CATL还将钠离子电池纳入其多元化技术路线图中。4月,该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大规模、批量生产的钠电池,涵盖乘用车动力系统和重型卡车启动器电池。CATL后来报告称,其钠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175 Wh/kg,纯电动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这可能满足超过40%的国内乘用车需求。

成本、标准和政策支持

据中海报报道,北京众科海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树军表示钠离子电池已从原型验证发展到早期商业化。他预计,随着能源密度的提高和产量的扩大,成本将大幅下降,并可能在两到三年内减半。当前产品的能量密度约为165 Wh/kg,2°C下可循环10,000次,并在-40 ° C至45°C范围内稳定运行。批量生产成本预计为0.4-0.5元/Wh,预计进一步降低至0.3元/Wh,与当今的磷酸铁锂电池相当。

标准化工作也在推进。据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何鹏林介绍,目前已经发布了两项钠离子电池国家标准,还有11项正在制定中,此外还有4项由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对来自44家企业的产品进行的测试证实了其强大的低温性能和安全性,增强了其作为铅酸电池替代品的潜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政府机构已将钠离子电池确定为新能源存储的优先方向,政策引导高质量发展。

行业代表一致认为,钠离子电池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技术路线清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应用场景明确,该技术展现出强劲势头。专家们得出结论,成功将取决于利用其高功率,耐低温,安全和成本优势,同时稳步提高能量密度。

从现在到2026年这段时间被广泛认为是钠离子电池在利基市场建立影响力并启动规模商业化的重要窗口。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