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与AMD被迫上缴15%销售收入 以换取出口许可
协议的深层影响在于它可能改变跨国科技企业的战略决策。
8月12日,美国白宫证实,英伟达(NVIDIA)与超威半导体(AMD)已与美国政府达成一项极具争议且前所未有的特殊协议:两家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特定芯片的收入需按比例上缴美国政府,比例为销售额的15%,以换取出口许可证。此举首次将企业在特定市场的销售收入直接与国家出口管制许可挂钩,标志着美国在技术管制政策上进入了一个更具财政意味的新阶段。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表示,该机制目前仅针对这两家企业,但未来可能会扩展至更多美国科技公司。美国商务部正研究其法律依据及具体实施细则,预计将进一步公开解释。
消息人士称,此次协议涉及英伟达为中国市场定制的H20人工智能芯片,以及AMD的MI308芯片。这两款产品原本是美国针对中国出口限制政策的产物,尤其是H20芯片(其性能显著低于英伟达国际市场主力产品H100 GPU,仅为绕开此前的高性能计算出口禁令而设计)。然而,今年4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进一步收紧出口规则,将H20也列入禁止出口范围,这一决定曾让英伟达预期高达80亿美元的季度销售额受阻。7月,英伟达CEO黄仁勋访华期间透露,美国政府已同意恢复H20芯片对华出口,前提便是签署这一收入上缴协议。
此次协议的出台背景是中美科技竞争的加剧与美国对先进计算芯片出口的持续收紧。自2022年以来,美国多次更新《出口管理条例》,限制用于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及数据中心的高端GPU向中国出口。尽管H20和MI308在设计上已降级性能,以规避禁令,但美国监管部门显然不满足于技术降级的形式,而是引入了直接的财政获取手段。这种以收入分成换取出口许可的模式,在美国产业政策历史上尚属首次。
从法律与政策角度看,这一做法可能引发广泛争议。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企业施加条件,本身在《出口管理法》中有一定依据,但要求企业上缴部分销售收入则属于跨界措施,可能面临司法挑战。政策分析人士指出,这不仅是贸易与安全政策的交叉,更可能被其他国家视为一种“准税收”行为,从而引发世贸组织(WTO)争端。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企业也可能担心此类先例会扩大到其他出口敏感行业,例如半导体制造设备、量子计算核心组件甚至生物技术领域。
从市场层面看,这一协议对英伟达和AMD的中国业务有着直接影响。虽然15%的收入分成将压缩利润空间,但对于被完全禁止出口的情况相比,这一妥协方案为企业保留了部分市场份额。
根据多家投行的测算,中国在英伟达数据中心和AI芯片业务中贡献了接近四分之一的收入份额,尤其是在云计算、人工智能训练及推理、自动驾驶等高增长领域,中国市场需求稳定且规模庞大。英伟达在中国的客户群不仅包括大型互联网企业和云计算服务商,还覆盖了金融科技、自动驾驶、科研机构等多个前沿应用场景。这意味着,一旦彻底失去中国市场,英伟达在全球GPU领域的规模效应和技术迭代速度都将受到冲击。
虽然AMD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占比低于英伟达,但在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心GPU以及部分AI加速器领域仍具有重要布局。根据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的数据,中国是AMD全球第二大数据中心GPU市场,仅次于美国,尤其在大型互联网公司、云计算厂商以及科研机构的采购中,AMD的MI系列加速芯片已获得一定市场份额。MI308作为AMD专为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设计的产品,原本被视为应对英伟达高端GPU的关键竞争型号。若彻底失去中国市场,AMD不仅会失去重要的营收来源,还会在产品规模化生产和研发投入上承受更大压力。
然而,协议的深层影响在于它可能改变跨国科技企业的战略决策。若美国政府未来将该模式推广至更多公司,跨国企业在产品设计、供应链布局和市场开拓时,可能不得不提前评估“收入分成”成本。这不仅会影响美国企业在中国的价格策略与竞争力,还可能促使中国加速本土化替代进程,减少对美国产品的依赖。一旦中国在AI芯片领域取得突破,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可能受到更持久的削弱。
市场反应方面,外界普遍关注该政策对全球芯片供应链的潜在冲击。芯片作为高科技产业链的核心,任何出口限制或附加条件都会引发供应链重构。业内分析认为,美国此举一方面强化了对中国技术发展的遏制力度,另一方面也将增加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部分欧洲与亚洲的芯片制造商或将因此加快与中国的合作,以填补美国公司可能留下的市场空缺。同时,美国对自身企业征收“出口准入费用”,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罕见做法,这可能会削弱美国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典范的形象。
·原创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