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o Financial观察|美股回购潮创纪录 科技与银行巨头领跑
苹果、Alphabet、摩根大通、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巨头是最亮眼的参与者。
2025年,美国上市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速股票回购,这不仅刷新了历史纪录,也成为推动美股屡创新高的重要推力。
根据Birinyi Associates的数据,截至目前,美国企业已宣布高达9836亿美元的回购计划,这是自1982年有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全年总额预计将突破1.1万亿美元。相比以往的回购周期,本轮行动集中度更高、规模更大,尤其集中在科技和金融两大板块,显示出企业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以及现金流管理上的战略调整。
这股回购热潮中,苹果、Alphabet、摩根大通、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巨头无疑是最亮眼的参与者。
苹果在5月承诺投入1000亿美元回购,并在7月财报中披露其持有现金及等价物达363亿美元;Alphabet的700亿美元回购计划同样引人注目,现金储备约210亿美元。摩根大通宣布500亿美元,美国银行为40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则重新授权200亿美元回购额度。这种大规模资金回流股东的策略,得益于近几年盈利能力持续走强及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而AI热潮进一步推高了科技巨头的市值和回购能力。
推动企业积极回购的深层原因在于宏观与微观因素的叠加作用。一方面,美国经济在高利率环境中展现出韧性,消费者支出保持稳定,推动银行业利润保持强劲;另一方面,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以及全球需求结构变化,使得部分企业推迟了资本支出计划,将现金用于回购以提升每股收益(EPS)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选择。FactSet数据显示,标普500指数中已公布二季度财报的公司中,有82%的业绩超出市场预期,这为回购潮提供了坚实的业绩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市场低迷阶段也并未放缓回购节奏。今年第一季度,标普500成分股企业在市场相对疲软时回购了价值2935亿美元的股票,创下季度纪录,比2024年底增长21%。这表明,回购不仅是牛市推波助澜的工具,也被用作稳定股价和释放信号的策略性操作。
然而,伴随热潮而来的还有争议与隐忧。批评者指出,美股估值已处高位,大规模回购可能掩盖了潜在基本面风险。历史经验表明,企业往往在股价上涨时加大回购力度,而非在低估阶段出手,这在资源配置效率上存在问题。同时,过于依赖回购而非长期资本投资,可能意味着企业对未来增长的信心不足。尤其在全球经济放缓、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这种倾向可能削弱未来竞争力。
沃伦·巴菲特的态度尤为典型。伯克希尔·哈撒韦在今年4月至6月期间没有进行任何股票回购,这已是其连续第四个季度暂停回购,公司现金储备更是攀升至创纪录的3440亿美元。巴菲特长期坚持在股票被低估时才进行回购,这种逆周期的策略与当前市场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贝莱德CEO Larry Fink也在致CEO的年度信中强调,股票回购应与长期增长投资相平衡,避免牺牲未来的竞争优势换取短期股东回报。
值得从国际视角观察的是,美国回购潮在规模与集中度上远超欧洲和日本市场。欧洲企业的回购活动更多受制于监管和股东结构,日本虽然在公司治理改革推动下近年回购明显增加,但规模仍远低于美股。同时,美股回购的资金来源不仅依赖盈利,还包括历史低利率时期积累的廉价债务,这也是其他市场难以完全复制的条件。这种背景下的超大规模回购,不仅反映了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也折射出美国资本市场制度与投资文化的独特性。
总体而言,分析师预计,这波回购热潮将提振已受稳健企业盈利提振的股市。Logan Capital Management的董事总经理Fitzpatrick表示:“这对整体市场来说是个好兆头。”
·原创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