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京东阿里美团外卖竞争加剧,行业利润池或被彻底稀释
中国外卖行业的竞争正倒逼资本市场重新评估其长期估值模型。
8月18日,摩根大通发布最新研报。
研报显示,京东二季度在外卖业务上的投资亏损达到130亿元,明显高于此前预期的100亿元。这一结果促使摩根大通大幅上调阿里巴巴三季度相关亏损预测,从原先的170亿元提高至300亿元以上。美团的盈利能力也被认为将面临下行风险。
从京东公布的二季度财报可以看出,外卖成为其新业务板块收入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该板块收入同比增长近200%。但与此同时,亏损也急剧扩大,由去年同期的7亿元增至148亿元。这意味着在抢占市场份额的过程中,补贴与投入远超市场此前预估,竞争烈度和资金消耗均处于高位。按照摩根大通的测算,京东二季度平均每单亏损约10元,而这一数字可以作为行业参考。
基于京东的实际表现,摩根大通对阿里巴巴的未来投入做出了推演。即使阿里巴巴的单均亏损控制在京东的一半左右,但若其维持日均7000万单的订单规模,一个季度的亏损也可能超过300亿元。这一数字远高于市场此前预期,说明外卖已成为阿里巴巴短期内利润承压的关键板块。
三家企业的战略路径出现明显分化。京东因财务灵活性有限,可能率先在三季度逐步退出价格补贴战。摩根大通指出,这一举措将有助于改善京东四季度盈利预期,其调整后每股收益可能比市场一致预期高出逾一倍。阿里巴巴则被认为会延续投入,通过外卖与闪购进一步推动用户活跃度和生态协同。部分第三方研究也指出,淘宝在加码外卖补贴后,其平台的日活跃度和线下成交额均出现改善,显示出外卖在强化用户粘性方面的战略价值。
美团所面临的挑战相对复杂。作为行业长期的主导者,美团在过去数年几乎独享外卖行业的主要利润,但当补贴战全面展开,其原有优势受到削弱。摩根大通认为,行业结构的变化不仅会降低平均订单价值,还可能压缩整体利润池。如果利润空间和市场份额同时收缩,美团的股价可能承受持续压力。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在补贴推动下对价格愈加敏感,这种行为模式变化或将长期影响行业的盈利模式。
从行业视角来看,中国外卖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深度阶段。补贴与高投入在短期内推动了订单增长,但盈利模式仍不清晰。根据多家国际咨询机构的预测,即时零售作为外卖的延伸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将继续扩大,但在高竞争格局下,利润兑现的时间可能被推迟。外卖赛道因此逐渐成为考验企业战略定力与资本耐力的领域。
根据摩根大通预测,2025年二季度至四季度外卖闪购投资的财务影响为:
京东:135亿元、144亿元、94.5亿元
阿里巴巴:56亿元、169亿元、161亿元
美团:27亿元、57亿元、37亿元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中国外卖行业的竞争正倒逼资本市场重新评估其长期估值模型。过去,美团依靠外卖与本地生活业务获得稳定现金流,成为港股市场的明星公司。但如今,当外卖行业整体利润池被稀释,原有的盈利逻辑已不再成立。摩根大通的研报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若行业亏损格局在未来数季无法扭转,资本市场势必对相关公司进行系统性重估。
更深层次的隐忧在于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分析师称,持续的价格补贴可能会固化用户对低价的预期,从而在补贴减少时导致用户流失。这一现象在东南亚与印度市场已屡见不鲜,而如今在中国也开始显现。长期看,这不仅削弱了平台提升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的空间,也可能拖累整个行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原创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