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打新|Gemini&Figure上市前提价,是机会还是坑?
还申不申?
两个消息。
第一,Gemini上调募资规模&定价区间,发行数量不变。
SEC文件显示,即将上市的Gemini Space Station将 IPO 定价区间从每股 17-19 美元上调至每股 24-26 美元,发行数量仍为 1670 万股股票。若以新定价区间上限计算,该公司估值将达到约 31 亿美元。
这次定价上调背后,其实很能说明问题。从市场反馈来看,机构路演中并不冷淡,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这几个主承销显然是收到了“可以拉一拉”的信号,于是直接上调发行区间,借币圈牛市的热度,把定价往上顶。
但问题来了,Gemini的基本面并没有因此而变好。2025年上半年收入只有6800多万美元,净亏损高达2.82亿美元,经营成本高、费用压不住,手续费收入也在下滑,整个财务模型看不到任何向盈利拐点靠近的迹象。说白了,它仍然是一家靠着“合规光环”和“兄弟人设”来讲故事的公司,而不是靠数据打动人的公司。
之前我们说过,如果Gemini能把估值控制在20亿美金以内,这种带有稀缺性、但有基本面硬伤的交易所上市公司,还是可以小仓位博一下短期行情的。但现在直接拉到31亿估值,整个风险收益结构就完全不一样了。
最稳妥的打法只能是轻仓申购,不求高爆发,只做短线套利,赚点流动性的钱就走人,别抱持有幻想。一旦估值被推高,你的安全边际就基本没了,能不能赚钱,就全看开盘当天情绪是否足够强、有没有人愿意给你抬轿。美股IPO没有像A股那种“限价保护机制”,只要当天气氛不对,这种靠包装撑起来的新股,随时可能从情绪的高点被砸下来,变成下一个破发现场。
第二,Figure上调募资规模&定价区间,发行数量上调。
Figure Technology Solution周二上调IPO拟募资规模。目前计划通过发行3150万股股票(其中15%为二次发售股份)募资6.62亿美元,发行价区间定为每股20至22美元。此前,该公司提交的IPO文件显示,拟发行2630万股股票,发行价区间为每股18至20美元。
Figure也开始发力,这波提价动作透露的核心信号只有一个:Figure想借着当前市场窗口期,尽可能把估值拉满,把筹码出得漂亮。
一方面是市场窗口还在,能抢一点是一点,尤其是刚好踩在IPO潮的临界点;另一方面,可能是前期路演反馈还行,机构买账度较高,干脆趁势往上加码。但主要是高估值+二次售股的组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股东出货”这件事——如果是只募资不套现,那还可以理解为继续融资发展;但现在15%是老股东卖股,那就不太纯粹了,这种结构一旦遇到情绪波动,就容易演变成“上市即兑现”的负面预期。
这种“技术含量较高+基本面尚未盈利”的金融科技公司,只要发行价合理,承销阵容够硬,情绪一拉,短期套利空间还是有的。但现在估值抬高、发行放量,还带着老股东减持,就意味着安全边际被进一步压缩,你去申购拿货,拿到的可能不再是低价筹码,而是别人想趁高出货的库存。
所以结论很简单,以上两个票在提价后都属于“质量不差,但空间被压”的品种,想上车的必须算好风险收益比,不是不能打,但一定要控制仓位、锁定节奏、短线思维,别留恋、别幻想、别当接盘侠。
对了,这里再和大家科普一点,为什么美股IPO在临近上市前还能改价格和发行规模,而港股不行?
因为美股IPO采用的是簿记建档(Book Building)+市场询价定价机制。什么意思呢?就是承销商(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在IPO过程中,并不会一开始就把价格和发售股数定死,而是先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看他们愿意出多少钱、买多少量。
整个过程一般是这样的:
- 公司提交S-1招股书(初步),披露基本财务信息、业务模式、募资意图;
- 开启路演+机构询价,也就是book building阶段,投行带着公司去和各类机构投资人(基金、对冲基金、养老金等)谈判,让他们出价格和认购量;
- 根据机构需求决定最终发行价和发行股数,比如市场反馈很好、需求火爆,公司和投行就会抬价甚至扩大发行;反之就会降价、缩量,甚至直接推迟上市;
- 在正式上市前1天或数小时,才公布最终定价和实际发行规模。
所以你看到像Gemini、Figure这种“临门一脚上调发行价和发行量”的操作,本质是:市场认购意愿强,投行顺势提高估值、增加募资额,一方面筹更多钱,另一方面也显示“这票有热度”。
这种机制的好处是灵活,缺点是——对散户极不友好,因为你完全不知道最后到底会发多少、什么价,风控很难做。
反过来看港股,IPO流程就“稳重保守”得多,因为它采用的是公开招股+部分配售+定价锚定的机制。一旦公司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招股章程),上面写明的内容基本就是锁死的。即使有临时调价需求,也必须提前公告,而且需要满足监管条件,比如超额认购多少倍才能触发回拨或调整发行量。所以你几乎不会看到港股新股像美股那样,上市前一两天突然改价改量,最大原因就是制度本身不允许港股IPO临时大调。
这也是Cris常说的,美股打新更多是博情绪窗口,而港股打新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策略套利行为。看不懂没关系,多体会体会就会了。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分析记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打新有风险,参与需自担。关注我,持续分享港美股打新策略与实操案例,少走弯路,多看风口。
考虑港美股打新但没准备好港美股账户的朋友,或者想交流经验的朋友都可以添加微信交流⬇️
·原创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