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Insight

  • 联系我们
  • App
  • 中文

【美股盘后分析】AI热潮续燃,美股指数收高!(2025.08.29)

辉达财报优于预期却展望保守,一度压抑市场情绪,但美国GDP与就业数据展现韧性,支撑美股回稳。AI题材再度成焦点,带动科技股反弹,主要指数终场皆收高。

大盘解析

辉达(NVDA)财测展望在市场的高标准期待下稍嫌不足,导致美股期货在亚洲时段下跌。不过,美国第二季 GDP 修正值上修至 3.3%(高于预期的 3.1%),初领失业金人数从 23.4 万人回落至 22.9 万人(优于预期的 23.0 万人),显示美国经济韧性仍强,进一步收敛跌幅。盘中市场消化财报利空后,AI 投资趋势的长线信心吸引逢低买盘进场,最终带动大盘指数翻红。类股方面,资讯科技表现亮眼。辉达 CEO 黄仁勋在法说会中驳斥「AI投资放缓」的疑虑,强调未来五年将有数兆美元的市场机会。受此激励,博通(AVGO)、美光(MU)、思科(CSCO)皆同步上涨,超微(AMD)亦受惠。AI 软体与基础建设概念股同样走强,Datadog(DDOG)、甲骨文(ORCL)、ServiceNow(NOW)普遍收高。通讯服务类股涨幅居前。Meta(META)与 Alphabet(GOOGL)受惠于数位税政策疑虑降温,其中 Alphabet 创历史新高。在 Jackson Hole 会议后,市场认为联准会降息门槛降低,风险偏好有所提升。防御型板块如公用事业、必需型消费品与医疗保健则相对疲软,投资人资金回流至成长与科技题材。 

财报速览

Affirm财报超预期,股价盘后大涨15%,营运正式转盈

Affirm (AFRM) 公布2025财年第四季财报表现亮眼,营收与每股盈余(EPS)均优于市场预期,推动盘后股价飙升15%。该公司首次实现营运转盈,并重申先前的获利承诺时程,展现其「先买后付」(BNPL)商业模式的持续扩张潜力。然而,面对Walmart改与竞争对手Klarna合作、Klarna即将上市等挑战,Affirm未来仍需强化竞争优势与伙伴生态。

营运转盈推升市场信心,Affirm盘后大涨并扩大全年涨幅至逾45%。未来能否持续成长,将取决于其应对激烈竞争与扩大商业合作的能力。

  • 财报表现亮眼
    Affirm公布每股盈余为0.20美元,几乎为市场预估的两倍(预估为0.11美元);营收达8.76亿美元,亦优于预期的8.37亿美元。

  • 营运转亏为盈
    本季净利为6,92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亏损4,510万美元;公司强调这是根据去年既定计划实现的营运获利目标。

  • 商品交易总额成长
    本季总交易金额(GMV)达10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成长43%,显示消费者对BNPL模式接受度持续升高。

  • 竞争环境压力升温
    Affirm尽管与Amazon、Shopify、Apple合作稳固,但Walmart近期转向与Klarna合作,后者也准备IPO,将加剧市场竞争。

  • 未来展望稳健
    Affirm预测下一季营收为8.55亿至8.85亿美元,GMV预估介于101亿至104亿美元,持续展现成长动能。

 

焦点新闻

总经

美股资金轮动加速,小型股大幅跑赢科技股创下历史差距

8月美股市场出现明显资金轮动趋势,小型股Russell 2000指数单月涨幅达7.3%,远超科技股为主的Nasdaq 100仅1.5%的涨幅,创下自1985年以来5%最弱相对表现之一。联准会主席鲍尔在Jackson Hole释出可能降息讯号,加上投资人对AI投资报酬的怀疑,促使市场从高估值科技股转向更具估值优势的小型股。

随著降息预期升温与投资人调整投资组合,小型股迎来难得领涨时刻,后续能否延续涨势将视美国就业数据、通膨与Fed决策走向而定。

  • 小型股明显跑赢大型科技股
    8月Russell 2000指数上涨7.3%,远超Nasdaq 100的1.5%,ETF数据显示iShares Russell 2000 ETF大涨,而Invesco QQQ基本持平。

  • 降息预期为主要催化剂
    鲍尔暗示最快9月可能降息,带动依赖融资的小型企业受惠更多,反观现金流充裕的科技巨头反应相对平淡。

  • AI成长疑虑浮现
    市场对AI未来报酬与商业化速度产生怀疑,尤其Nvidia (NVDA) 尽管财报稳健,但受限中国禁令与营收前景不明,科技股投资情绪转趋保守。

  • 科技股估值仍偏高
    尽管UBS认为AI潜力足以支撑高估值,但若未能兑现收益预期,恐对股价构成压力,尤其在市场对高利率敏感时期。

  • 后续观察重点聚焦Fed
    9月将公布的非农就业(9/5)、CPI通膨数据(9/11)及FOMC会议(9/17)将影响资金是否续流入小型股,成为后市关键变数。

 

欧盟与美国达成新贸易协议,将降低双方汽车关税并取消部分工业产品关税

欧盟与美国于7月底达成贸易框架协议,欧盟委员会提议取消对美国工业品的进口关税,以换取美国降低对欧洲汽车的关税。该协议旨在避免关税战升温,尽管具有不对等性,仍被欧盟视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尽管双方在数位服务与钢铝等敏感项目上仍未妥协,此协议仍代表全球两大经济体在保护主义升温背景下的一项重大妥协。

欧美新贸易协议显示双方愿意在保护主义环境中寻求互利妥协,但协议仍存不对等与潜在争议,未来能否扩大合作仍有待观察。

  • 欧盟取消部分对美工业品关税
    欧盟提议取消多数美国工业产品关税,包括部分农产品如马铃薯与猪肉,借此换取美方降低汽车关税,展现务实姿态。

  • 美国汽车关税降至15%
    原本高达27.5%的欧洲汽车进口关税将降至15%,此措施已自8月1日起生效,对德国与义大利车厂具明显利多。

  • 协议不对等引发疑虑
    欧盟需做出更多让步,包括购买美国能源与取消更多关税,而美方仍保留对70%欧盟出口品的关税。

  • 敏感项目未纳入协议
    双方未就数位税、钢铁、铝与稻米等产品达成共识,其中钢与铜等仍维持高达50%的关税。

  • 巴西启动报复评估程序
    因美方对巴西商品征收50%关税,巴西正评估是否启动贸易报复,拉美与美国间贸易紧张有升温趋势。

 

联准会理事Lisa Cook提告川普政府,挑战总统解职权限并捍卫央行独立性

美国联准会理事Lisa Cook正式提起诉讼,指控总统川普无权将其免职,此举恐对联准会的独立性产生重大影响。川普以2021年Cook在未任职Fed前涉嫌房贷诈欺为由宣布开除她,但Cook否认指控并提出临时禁令申请,要求法院阻止免职行动。此案可能演变为宪政诉讼,并进一步影响金融市场对美国货币政策的信心。

此案不仅是个人职位争议,更是对联准会免于政治干预原则的重大挑战,最终可能送至最高法院,结果将牵动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国央行独立性的观感。

  • 川普试图罢免Cook引发法律战
    川普于8月25日宣布将解除Cook职务,指其在2021年涉入房贷诈欺,但Cook强调自己未违法,并以「未经正当程序」为由提起诉讼。

  • 联准会独立性面临考验
    法律规定总统仅能「因故」罢免联准会理事,川普是否具备此权限成为诉讼焦点,案件可能冲击央行免受政治干预的根基。

  • 市场对政策前景产生不确定性
    诉讼消息公布后,美元走软,市场担忧联准会决策可能遭受白宫干预,尤其在川普持续施压要求降息的背景下。

  • 政治任命与司法角力升温
    若Cook被免职,川普将有机会任命盟友进入Fed董事会,并加速提名Stephen Miran以掌控货币政策投票权。

  • 联准会前所未见的法律测试
    自1913年Fed成立以来,从无总统罢免理事的前例,此案将成为定义中央银行治理架构与行政权限边界的指标案件。

 

个股

辉达与白宫磋商AI晶片出口中国,市场估值高达500亿美元但面临地缘政治阻力

辉达 (NVDA) 执行长黄仁勋表示,与川普政府针对Blackwell系列AI晶片「降规版」出口中国的谈判仍在初期阶段,预期将需时推进。尽管中国市场估值达500亿美元,华府内部对于任何AI能力输出至中国仍有重大安全疑虑。辉达已将中国销售排除于本季财测之外,凸显中美科技战持续对其营运前景构成高度不确定性。

辉达试图维持中国市场占有率,但须在美中技术角力下寻求政治妥协,其AI业务全球扩张能否顺利仍取决于华府政策走向与晶片出口许可谈判结果。

  • 降规版Blackwell晶片成焦点
    辉达正与白宫协商向中国出口效能低30%至50%的Blackwell晶片,作为规避全面禁售的折衷方案,但尚未获出口许可。

  • 中国市场潜在价值巨大
    黄仁勋表示,中国AI市场对辉达估值高达500亿美元,公司希望在政治限制之下,仍能回补部分营收缺口。

  • 已排除中国销售预期
    本季财测未纳入中国贡献,显示对出口政策仍充满不确定性,即便川普政府曾就H20晶片提供15%销售分成换取许可。

  • 地缘政治风险仍高
    美国鹰派认为即使是降阶晶片亦可能被中国军事用途挪用,对技术扩散风险持续高度警觉。

  • CEO展现弹性谈判立场
    黄仁勋表态若为达成出口许可,「愿接受任何条件」,凸显公司对维持中国业务的迫切性与策略务实。

 

Tesla自驾技术遭美消费者质疑,FSD吸引力不增反减,品牌声誉持续恶化

一份最新调查显示,特斯拉(Tesla, TSLA)主打的全自动驾驶(FSD Supervised)技术不但未能成为品牌卖点,反而导致更多美国消费者对购买该品牌望而却步。该结果加剧了市场对其自驾策略与安全性的质疑,同时也凸显其在全球销售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与此同时,Waymo等竞争对手透过更谨慎的部署策略,在自驾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FSD未能打动主流市场,反成Tesla品牌包袱,若无法快速改善安全形象与用户信任,自驾技术恐难成为Tesla的成长引擎。

  • FSD引发消费者反感
    根据Slingshot Strategies调查,仅14%受访者因FSD更愿购买Tesla,反之高达35%表示会因此转向其他品牌,近半数甚至认为应禁止FSD上路。

  • 品牌信任度持续恶化
    调查指出,目前36%消费者认为Tesla不安全,远高于Honda与Toyota;特斯拉在近月频繁面临产品责任诉讼,更加剧市场疑虑。

  • 销售与扩张遇瓶颈
    Tesla在欧洲市场7月销量年减40%,为连续第七个月下滑;而在美国,FSD与自驾计程车试营运遭遇法规与社区沟通不足的挑战。

  • 与Waymo策略分歧
    相较Waymo强调高解析地图与分阶段部署,Tesla采用以AI与摄影机为核心的快速扩张策略,被业界认为更具风险但可节省成本。

  • 自驾前景仍具高度不确定性
    尽管Elon Musk声称FSD将带来「超指数级成长」,但市场分析师普遍认为Tesla全面部署自驾服务的时间点可能延后至2028年之后。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