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Insight

  • 联系我们
  • App
  • 中文

Doo Financial观察|8月港股IPO月报:新规落地后打新大变局,港股回报率飙升

所有新股上市首日均录得显著涨幅,平均升幅高达116%。

20258月,港股IPO市场在新规正式实施的背景下,迎来了结构性改变。尽管本月仅有5家企业成功上市,但从申购热度、首日表现到整体市场情绪来看,本轮IPO热潮的质量和密度远超以往。尤其是在B机制加持下,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现呈现出惊人的爆发力,打新回报确定性大幅增强,也引发市场对新规效应的高度关注。

根据港交所披露数据,8月所有新股申购倍数均超过2000倍,其中银诺医药以5341.66倍的超购纪录超越蜜雪集团,跃居年内超购榜次席。所有新股上市首日均录得显著涨幅,平均升幅高达116%。其中银诺医药首日暴涨206.48%,一手获利近8000港元,成为本月回报王;刚上市的佳鑫国际资源紧随其后,涨幅达177.84%。这些数据直观反映出打新中签即赚的市场环境正在形成,而新规正是改变这场资本盛宴结构的关键力量。

20258月是港股IPO市场新规落地的首个完整月份。港交所推出的新股发行机制改革,核心在于A/B双机制并行。其中,A机制维持一定比例的回拨弹性,而B机制则彻底取消回拨,预先锁定公开认购比例为10%,国际配售占90%。银诺医药、佳鑫国际资源等热门新股均采用B机制,在有效提升新股定价效率和上市稳定性的同时,也极大压缩了散户中签率。银诺医药一手中签率仅0.5%,而双登股份更低至0.06%,创历史新低。

新规实施初期,一度引发市场争议。个人投资者在港交所咨询文件中表达了强烈不满,担忧机构“控场”或导致优质资产集中于少数投资者手中,造成“围飞”和价格操控等风险。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会长陈志华公开指出,若过度偏向机构,将打击散户热情,长远影响港股市场的广度与流动性。

但站在制度改革与市场优化的角度来看,新规的实施也并非“一刀切”式的削弱散户参与。正如丹阳投资董事长所指出的,B机制下虽然中签难度陡增,但优质新股的表现更趋稳健,破发率显著降低,打新胜率明显提升。这种结构性变化推动市场从多中赚少转变为少中赚多,提升了整体打新回报的确定性,也更符合国际成熟市场的IPO发行逻辑。

从收益结构来看,本月表现最为耀眼的依然是生物医药板块。在今年港股首日涨幅榜前十的新股中,有超过半数来自生物医药领域,B类股成为市场主线。映恩生物、银诺医药、中慧生物均录得极高首日涨幅和打新收益,前者更是一手赚超1.1万港元,刷新年内纪录。政策层面,国家医保局近日发布的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以及即将出台的《商保创新药目录》,均为港股生物医药股注入了强大政策催化剂。

中信证券在最新研报中分析认为,创新药进入收获期叠加医保政策支持,使得生物医药板块成为2025年下半年最具估值修复潜力的领域之一。AI赋能、全球产业链重构、自主可控趋势强化,更为板块注入中长期成长动能。对于热衷打新的资金而言,B类生物医药股不再只是短期博弈工具,而是兼具高弹性与政策确定性的结构性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IPO新规的实施还改变了市场对企业定价和发行节奏的预期。机构资金在B机制下拥有更高参与度和话语权,也反向倒逼发行人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与上市准备标准。数据显示,8月新股上市后普遍交易活跃,波动率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显示市场结构优化初见成效。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结构性机会背后仍存隐忧。当前全球宏观环境复杂,流动性边际收紧、美联储加息预期仍在扰动市场情绪。港股虽然具备估值优势和改革红利,但若后续新股供给端失衡或热度退潮,短期回撤风险不可忽视。尤其对于散户而言,过度追逐“高倍打新”可能面临仓位错配与资金流动性困境。部分高认购倍数背后并不一定代表基本面支撑,投资者需擦亮眼睛。

从监管角度看,港交所未来仍需在机制公平与市场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一方面,应确保制度创新不伤及散户参与积极性,避免市场过度“机构化”;另一方面,也需继续优化发行流程,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定价效率。正如新加坡交易所和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所体现的那样,健康IPO生态的核心在于优质企业+合理制度+多元参与者

Doo Financial研究团队认为,8月港股IPO市场的火热表现是多因素共振的产物:新规红利释放、政策驱动产业逻辑、资本回流港股资产低估等共同推动了这波结构性行情。在新规持续落地的背景下,打新回报的确定性已显著提升,未来投资者应更注重发行人背景、配售机制选择、行业趋势等核心指标,从短期博弈走向长期判断。

·原创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Hawk Insight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